张金玲,74岁还在北京过着平静日子红腾网,画画、读书、跟儿子吃顿饭,谁能想到她曾是跟刘晓庆齐名的当红女星?她的人生像一出戏,从农村娃到北影厂大明星,再到放下光环当妈、画画,中间还经历了离婚再婚。这故事听着就带劲,咱们来细细聊聊她这不寻常的一生。
张金玲1951年出生在河北沧县,家里穷,她是老大,底下还有四个弟弟。小时候她就帮家里干活,挑水、种地,啥都干,可她脑子灵,读书成绩顶呱呱。初中毕业后,她当了几年代课老师,村里人都觉得这工作体面。可她心里有个大梦想——当演员,想站上大银幕。
19岁那年,听说湖北话剧团招人,她二话不说,从河北跑到河南去试镜。凭着一张好脸蛋和一口标准普通话,她被选上了。从那刻起,她就跟演戏杠上了。在话剧团,她啥活都干,报幕、演小角色、打杂,啥也不嫌弃。四年后,她当上了女主角,演技被导演们夸得不行。
1973年,她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,第二年就接了《渡江侦察记》里的刘四姐。这角色可不简单,她演一个坚强的女汉子,为了一个撑船的戏,她苦练三个月,摔得鼻青脸肿。结果这片子火了,她也一炮而红。观众一看她,觉得这姑娘有股子不服输的劲,特招人喜欢。
接下来几年,她片约不断。《大河奔流》、《从奴隶到将军》、《瞧这一家子》,一部接一部,她名气越来越大。那时候她没忘家里,赚的钱大多寄回去,帮弟弟们读书。农忙时,她还回村下地干活,邻里都说她实在。1976年,她在片场认识了演员徐敏,长得高大帅气,两人聊得来,谈了两年恋爱,1978年结了婚。观众都觉得这对金童玉女红腾网,日子肯定美满。
1979年,张金玲调到北影厂,想跟徐敏多聚聚,也方便照顾河北老家的爹妈。到北影后,她事业更上一层楼。1981年,她跟刘晓庆、李秀明合演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,片子反响特别好,她31岁就站上了事业顶峰。可就在这时候,她接了部片子《姐妹俩》,结果被禁了,这事让她心里挺不是滋味。她决定歇一歇,在家琢磨怎么把表演弄得更好。
1982年,《火烧圆明园》找她演西太后,她跟刘晓庆一起学礼仪,准备得可认真了。可拍戏前,她发现自己怀孕了。导演说戏太累,她得选一个。她跟徐敏商量后,决定要孩子。1983年,儿子徐艺倍出生,她觉得这比啥都值。刘晓庆顶了她的角色,那片子大卖,她俩的事业慢慢拉开了差距。
儿子半岁时,张金玲试着复出,可心里总惦记孩子,演戏分心。一个月后,她下定决心息影,专心当妈。那年她才32岁,很多人替她惋惜,说她放弃了大好前途。可她觉得,家庭比啥都重要。她在家带孩子、做家务,可跟徐敏的感情却出了问题。两人聚少离多,矛盾越来越多,1988年,他们离婚了,儿子才5岁,跟着她。
离婚后,张金玲日子不好过。事业没了,婚姻没了,就剩儿子陪着。她心情低落,觉得自己像掉进了谷底。可没多久,一个叫张正的商人走进了她的生活。这人喜欢文艺,懂画画,对她和儿子都特别好。儿子很快跟他熟了,张金玲想了几个月,1989年嫁给了张正。这段婚姻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。
张正支持她找点事做,介绍她去跟齐白石的弟子娄师白学画画。那年娄师白72岁,看了她的字,觉得有天分,直接收她当徒弟。她每天练字画画,每周交作业,五年没停过。1994年,她出师了,成了书画家,还办了画展,一幅画最高卖过120多万。现在她主要靠这个,圈里人都说她画得好。
儿子徐艺倍在张金玲和张正的教导下,长得挺争气。他没进娱乐圈,留学加拿大后回国,进了大公司,现在是高管,年薪不少。他跟亲爸徐敏关系也不错,过节会去看他,带点礼物。徐敏后来也再婚了,娶了个小他15岁的女演员,两人感情挺好。张金玲没啥怨言,她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毛病。
现在张金玲74岁了,生活节奏慢了下来。她在北京住着,身体还行,平时画画、看看书,偶尔参加点书画活动,认识些朋友。儿子工作忙,但周末会回来陪她吃饭。张正年纪也大了,两人互相照顾,日子过得平淡又踏实。比起那些离婚后闹得乱七八糟的明星,她这算顺顺利利。
她的经历让人忍不住想:人生不就是这样吗?有高光,也有低谷,选对路,坚持下去,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你说呢?张金玲的故事,是不是也让你觉得,生活再难红腾网,也能慢慢好起来?
牛达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